waistline

體重正常不代表健康!蒼藍鴿醫師提醒,「腰圍」才是代謝風險關鍵。腰圍超過身高一半,即代表內臟脂肪過多,恐提高糖尿病、脂肪肝與心血管風險。建議透過腹部超音波、InBody與抽血監測,加上飲食運動調整,能有效改善隱性肥胖。

「我體重沒有超標太多,為什麼醫師認為我該減重?」
許多人以為只有體重或 BMI 超標才算肥胖,但蒼嵐健康美學診所院長蒼藍鴿(吳其穎醫師)提醒,真正決定健康風險的關鍵,其實是「腰圍」與「內臟脂肪」

「體重只是數字,腰圍與脂肪分布才是身體危機的地圖。」蒼藍鴿指出,許多外觀看似苗條的人,其實屬於「隱性肥胖」——內臟脂肪過多會大幅提升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脂肪肝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體脂率 vs 腰圍,哪個更關鍵?

體脂率能反映身體脂肪比例,但測量容易受儀器、水分與飲食影響。

相較之下,腰圍是最直覺、也最能反映內臟脂肪的健康指標

「腰圍多一吋,代謝風險就升一級。」蒼藍鴿提醒,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、女性超過80公分,就該提高警覺

腰圍身高比:更直覺的健康指標

比起BMI,國際研究更推薦「腰圍/身高比(Waist-to-Height Ratio)」作為健康預測工具。

當腰圍超過身高的一半,就代表內臟脂肪過多、代謝壓力上升。

例如身高170公分的人,腰圍應控制在85公分以下;一旦超標,就該開始調整飲食與運動。

為什麼InBody測不出真實的內臟脂肪?

很多人以為做完 InBody 就能全面了解身體脂肪,但蒼藍鴿指出,InBody 只是生物阻抗估算,準確度有限

真正能清楚看到脂肪堆積位置與程度的,是「腹部超音波檢查」。

「我們常見 InBody 內臟脂肪指數偏正常,但超音波卻發現中度脂肪肝或重度脂肪肝。」蒼藍鴿提醒,定期影像檢查才是了解真實狀況的關鍵

讓腰圍越來越粗的四大壞習慣

  1. 久坐少動:長時間坐著會導致腹部循環不佳、脂肪囤積。
  2. 宵夜與酒精攝取:高糖分與酒精容易刺激肝臟合成脂肪。
  3. 壓力過大與睡眠不足:皮質醇分泌增加,使脂肪優先堆積在腹部。
  4. 高油高糖飲食:甜食與炸物組合是內臟脂肪的最大推手。

減腰圍、減內臟脂肪的實用建議

  1. 控制油脂攝取:外食減少炒飯、滷肉飯、湯麵類,選擇白飯、燙青菜、以及去皮低脂蛋白質如雞胸、豆腐、魚肉、蝦類等。
  2. 規律運動: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(快走、騎腳踏車等),搭配肌力及核心訓練強化腹部肌群。
  3. 維持睡眠品質:每日睡足7小時以上,有助荷爾蒙平衡與代謝調整。
  4. 定期追蹤檢查:透過Inbody、超音波與血液檢驗,監控內臟脂肪變化與肝功能狀況。

腰圍變化速度比體重更敏感

蒼藍鴿提醒:「很多人減重初期體重變化不大,但腰圍卻縮了一圈。」
這是因為內臟脂肪的代謝速度快於皮下脂肪,代表代謝正在改善。

「別過度執著體重數字,只要腰圍在縮、精神變好,就是身體回到健康軌道的信號。」

蒼嵐健康美學診所:以醫學監控幫助找回健康體態

蒼嵐健康美學診所提供量身打造、安全監控的減重方案,由醫師親自評估並搭配定期檢查項目,包括:

  • InBody 體脂肌肉量分析:掌握身體組成比例。
  • 抽血檢查:檢測肝腎功能、血脂、血糖、胰島素阻抗。
  • 腹部超音波檢查:精準評估脂肪肝與內臟脂肪。
  • 動脈硬化檢測:了解心血管風險。
  • 營養師一對一衛教:建立可長期維持的飲食策略。

蒼藍鴿醫師強調:「腰圍不只是外型問題,更是健康的預警燈。透過醫療監控與專業指導,不只變瘦,更能遠離代謝疾病風險。」

影音專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