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sceral fat high

內臟脂肪堆在器官內及周圍,看不到卻危害更大!減重醫師蒼藍鴿提醒,即使體重正常,小腹凸起也可能是內臟脂肪超標的示警。這種「發炎型脂肪」會提高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等風險。

 「看起來不胖,小腹卻明顯凸出」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。
很多人以為體重正常就代表健康,但蒼嵐健康美學診所院長蒼藍鴿(吳其穎醫師)提醒:「體脂數值更值得注意,且最危險的脂肪就是『藏在肚子裡的內臟脂肪』。」

什麼是內臟脂肪?為什麼特別危險?

內臟脂肪是堆積及包圍在器官(如肝臟、腸胃、胰臟)周圍的脂肪,和皮下脂肪不同,通常看不見、也摸不到。
高內臟脂肪常見於「泡芙人」體型:四肢瘦、小腹凸,體重可能正常,但脂肪都集中在腹部。

蒼藍鴿醫師指出:「內臟脂肪是『發炎型脂肪』,容易釋放促發炎物質,提升全身性慢性發炎與代謝疾病風險。」

內臟脂肪過高,會增加哪些健康風險?

  • 增加胰島素阻抗、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
  • 加速動脈硬化,提升心肌梗塞、中風機率
  • 與脂肪肝、高血壓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(PCOS)高度相關
  • 近年研究也指出,內臟脂肪與部分癌症(如大腸癌、乳癌)有關

蒼藍鴿提醒:「內臟脂肪過高的人,可能檢查出肝指數異常、空腹血糖上升、壞膽固醇過高、好膽固醇過低,即使體重看起來沒問題,也不能輕忽。」

怎麼知道自己內臟脂肪是否過多?

以下方式可協助評估:

  • 體重體脂量測儀(如 InBody)能初步判斷內臟脂肪等級
  • 腹部超音波能直接觀察脂肪肝、脂肪胰、腹部脂肪堆積情形
  • 醫療機構也能利用腰圍、BMI、血脂與胰島素數值綜合評估

紅色警訊指標包括:

  • 男性腰圍 > 90 cm、女性 > 80 cm
  • 有家族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病史
  • 體重正常但常感疲倦、小腹凸、肝指數異常

內臟脂肪怎麼減?醫師建議從這三點下手

1. 均衡飲食、減糖少油:避免高糖飲料、油炸物,選擇高纖維、原型食物

2. 規律運動:每週至少 150 分鐘有氧運動,搭配重量訓練

3. 足夠睡眠+壓力管理:慢性壓力與睡眠不足也會促進脂肪囤積

如果內臟脂肪難以控制,可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是否搭配減重輔助療程(腸泌素類藥物如週纖達、猛健樂),加速進入燃脂狀態。

蒼嵐健康美學診所 提供完整內臟脂肪與代謝風險評估

診所提供以下檢測與療程搭配,幫助民眾科學燃脂、改善體脂結構:

  • InBody 肌肉脂肪分析:了解內臟脂肪等級、肌肉量與基礎代謝
  • 腹部超音波檢查:評估肝臟脂肪變化與腹部脂肪堆積
  • 血液檢查(脂肪肝指數、胰島素阻抗等完整評估)
  • 營養師一對一飲食規劃+醫師療程建議與追蹤

別以為「小腹微凸」沒關係!內臟脂肪才是身體真正的隱藏炸彈。
若有疑慮,建議諮詢專業醫師,從根本打造低風險、高代謝的健康體質!

影音專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