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減重與醫美醫師蒼藍鴿解釋,皮秒雷射後若皮膚修復不當,可能導致蠕形蟎蟲問題浮現。原因包括蟎蟲死亡引發免疫反應,或皮膚屏障受損導致蟎蟲增殖,引發泛紅、癢等症狀。(示意圖,取自shutterstock)
皮秒雷射是許多民眾改善膚況、淡化斑點與痘疤的熱門選擇,不少人在術後初期都會出現膚色提亮、膚質變細緻的效果。然而近期卻有網友分享,接受皮秒雷射後出現「痘痘暴增、皮膚泛紅」,最終甚至被皮膚科診斷為「蠕形蟎蟲增生」。這讓不少人疑惑,皮秒雷射會不會反而引發膚況惡化?對此,減重與醫美醫師蒼藍鴿(吳其穎醫師)針對相關迷思進行專業解析。
術後爆痘、泛紅是「代謝反應」還是「蠕形蟎蟲」?
蒼藍鴿表示,雷射治療屬於微破壞式修復療程,可淡化斑點、促進膠原蛋白再生與肌膚更新,因此術後一至兩週內出現暫時性脫皮、出油、毛孔代謝活化等現象,是常見的皮膚反應之一。
然而若症狀持續惡化,尤其出現密集性痘痘、紅腫或不癒合的小膿包,則需要考慮其他病因,例如「蠕形蟎蟲增生」或「酒糟性皮膚炎惡化」。
蠕形蟎蟲增生與雷射的可能關聯
蠕形蟎蟲(Demodex)是皮膚毛囊中常見的微生物,正常情況下與皮膚共存。但若油脂分泌失衡、肌膚屏障受損、或免疫反應異常,就可能導致數量異常增殖,引發毛囊炎、泛紅、發癢或丘疹等症狀。
蒼藍鴿說明:「雷射本身不會直接『造成』蠕形蟎蟲增生,但在術後皮膚修復期間,若油水平衡失控、保養不當或酸類過度刺激,的確可能讓原本潛在的蟎蟲問題變得明顯。」
目前學界推測有兩種可能機制:
- 說法一:雷射造成蟎蟲死亡,屍體分解產物引發皮膚免疫反應,導致發炎現象。
- 說法二:雷射干擾皮膚屏障與油脂分布,讓蟎蟲在皮脂豐富處增殖,與酒糟症狀相似。
如何避免皮秒雷射後膚況惡化?醫師建議四原則
蒼藍鴿提醒,皮秒雷射本身是安全有效的技術,但關鍵在於「術前溝通、術後照護」的完整與否,尤其針對容易泛紅、油脂分泌旺盛或曾有酒糟膚質者,更應特別留意。建議可遵守以下四原則:
- 完整膚況評估:術前與諮詢師及醫師充分討論是否有蠕形蟎蟲、敏感肌、或慢性皮膚病史。
- 避免過度酸類與刺激性保養:雷射後一周避免使用酸類產品,因可能讓皮膚更不穩定。
- 加強保濕、防曬與溫和修復:使用無香料、低刺激的產品穩定皮膚屏障。
- 出現異常狀況,及早就醫:若出現持續惡化的爆痘、癢痛或異常紅腫,建議即早回原診所就診。
醫美療程應「科學選擇」,避免延誤處置
蒼藍鴿(吳其穎醫師)指出,醫美療程的確可帶來膚況改善,但每個人的膚質條件不同,無法套用相同標準處理。若有曾經發作過酒糟、蟎蟲性毛囊炎或敏感性肌膚病史者,務必選擇專業有經驗的醫療團隊。
「皮秒雷射是有效的科技工具,但不能忽略術後管理的重要性。發炎時錯用酸類,不僅無法改善反而可能惡化,這些細節都需專業評估與指導。」蒼藍鴿表示。
如果民眾對膚況調理、皮秒雷射或醫美療程有更多疑問,建議尋求具臨床經驗的醫師評估,才能讓療效安心、風險降到最低。